用三大路径破解教师成长“密码”
用三大路径破解教师成长“密码”
【引言】
教师成长的密码是什么?
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的专业成长没有外力干预,纯靠其自然发展,其成长轨迹将呈现出以下的曲线变化:
在自然状态下的教师专业成长,将在前10年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势头,在参加工作的10年左右达到顶峰,而后一路缓慢下滑,直至其职业生涯的结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不加任何干预的情况下,教师的发展只是量的增加,即所谓经验的累积,这是一个持续同化的过程。基于这点,我们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师在30几岁,本来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但却开始不断地走下坡路了。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各学校通常都会采取以下一些方式开展教师培训。诸如此类的干预手段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启发思考、开启民智的效果,但也应清晰地看到,以上策略也各有弊端(见表二),如果处理不好,其效果堪忧。
行动研究的三大路径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近年来,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本着为教师发展服务的理念,创新实施策略,为教师搭建了三条不断实现自我突破的行动路径,破解了教师成长密码——行动研究,助力教师成长。
路径一:问题导向,需求引领。
当一个人处于舒适区时,他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欠缺与不足,此时的他处于认知上的“愚昧之巅”,他会以为自己所处的是正常或正确的状态,而其他的状态反而是不正常或不正确的。只有当教师遇到自己非解决不可但又以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且这种不能解决的状态会真正触及其自身利益时,他才会思考自己是否处于“我不知道”“我有不足”“我还要努力”的状态,这个时候学习才真正发生了,专业成长也才真正开始。
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必须给老师搭台子、压担子、指路子,并适时施加一些压力,适度设置一些障碍。很多老师之所以渐趋平庸,除其自身的因素外,还在于其缺乏外在的刺激,长期处于舒适区,渐渐就会出现“温水煮蜻蛙”的情况。大家可以想象,如果长期处于一个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无差别的环境中,教师会作何感想,作何举动!为此,我们调研了教师的成长需求。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教师最需要提升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书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棘手问题解决能力、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能力。为此,学校分类、分期、分批先后开展了“普通话培训”“三笔字培训”“微课制作培训”“教学成长沙龙”“读书分享会”等专题培训活动,通过组织教师观摩课例、分析案例、聆听讲座、交流经验、畅谈心得、尝试应用,系统设计培训项目,引导教师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历练成长。
学校统一做了一些规划,开展了“教育生涯规划”设计,引领老师们自我定位、自我设计,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发“自我发展意识”,了解自己的需求,务实自己的追求。在此,建议老师们:经常关注自己的教学,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关注自己在专业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并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内化为一种习惯。问题解决了,需求满足了,成长就自然发生了。
路径二:同伴互助,名师引领。
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只是想不想的问题,更是怎么办的问题。为了牢固树立抱团发展的意识,学校在积极探寻建立教师成长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有严格的规程要求,更有互促共进的愿景与措施。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彼此优势互补、目标明晰、奋发有为;围绕这个共同体的建设,学校将提供尽可能完备的外力保障,为共同体的成长提高与突破提供尽可能的支撑。
为此,学校成立了7个名师工作室,在学科素养和专题研究方面进行了专业引领和业务指导,使青年教师从思想上奠定了成为专家型教师的高标,从高起点出发,为智慧型、专业化教师团队的打造奠定基础。在创意体验作文共同体里快速成长的李美丽老师,在三悦外语名师工作室不断历练成长的莫倦航、唐月等老师就是这方面成长的典型代表。
此外,学校深入实施青蓝工程,持续开展“师徒结对”传帮带工作。教科室、教师发展中心和德育室紧密配合,积极探索实施双师制的师徒结对方式,即给有成长需求的青年教师配备两位师父,从教学和班级管理两个方面帮带青年教师。导师在帮助青年教师做好生涯发展规划的同时,还要定期听徒弟的常规课、问诊课、汇报课,并针对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及时指导、帮扶。近6年来,舒小莲、勾文、唐月、邓鹏飞等16位教师先后被学校表彰为青蓝工程“优秀指导教师”(绿叶奖),佘圆圆、邓曦、林玲、冯干等12名青年教师被学校表彰为青蓝工程“优秀徒弟”(青苗奖),师徒在传帮带过程中,相互学习,双向滋养,共同提升,成就了优秀的教师团队。
优秀徒弟代表林玲在参与学校公开课教学展示后深有体会地说:“经过和师父一次次磨课、说课、议课,教研、做课题、研究学生,我逐渐行创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也有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对学生的管理也越来越得心应手。课堂上,学生既有规则意识,又不失个性张扬,课堂趣味盎然,教学气氛轻松,师生关系融洽,课堂驾驭能力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
在此,建议老师们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各类“同伴互助”平台,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合作研讨,实现互通有无;博采众长,实现优势互补。
路径三:课例分析,科研引领。
我们常常说要“以研促教”,这里的“研”既指“教研”也指“科研”。其实研究并不神秘,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每天都在研究,教师就是最基层的研究者。
对一线教师来说,我们搞研究不能过分强调教育原理,也不能过分依赖教学经验,一线教师的研究,“重心”应该低一点,少一些“学究气”,多一些实践反思。
以课例为基础的研究既有对事件的描述,又有理性的总结,是最好的研究载体。课例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和总结,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学常教常新。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教师能获得成就感,这是教师通向教师专业发展高境界的阶梯。
要搞好课例研究需要我们有研究的意识,并保持一种研究的状态。
首先,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教育事实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对此采取针对性的做法以求有所改善。
其次,我们要研究实践性问题,即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实践更为有效,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勾文老师就是一个爱思考,善于动脑筋的人,工作上的很多问题,他总喜欢想办法去优化解决,目前我们使用的过程性评价表的智能系统就他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成果。曾传波老师也是一个善观察、爱思考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他研究录制了各册书500多堂典型例题的微课,免费分享给学生使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些都是务实的研究,有实际成果的研究。其实,问题即课题,关键看我们是否有研究意识和研究习惯,当然更重要的是研究的实际行动。
让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老师们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高涨。据统计,最近6年,我校完成校级小课题研究47项,其中12项被评为旌阳区优秀小课题研究成果,为此有68人次在课题评选中获奖,20余人在近几年的评职、晋级、评优、选先中直接获益。
教师成长的密码是什么?行动研究的三大路径告诉了我们答案,教师要想获得理想的专业发展,就应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主动积极的追求精神。教师要有研究意识,还要永葆一种研究状态,最关键的是要有研究的实际行动。
老师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
教师发展中心将致力于通过“行动研究”来撬动教师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为学校的改革发展积极贡献力量。